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教学学术讲坛】我校教师学习如何创新混合式课程
发布时间:2021-06-04   作者:

5月31日,我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邀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好大学在线平台运行主管苏永康老师,为我校教师带来以“MOOC-Inside混合式教学生态模型及全流程设计——混合式课程创新之路为主题的线上讲座。来自我校、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及西藏大学的160多位教师参加了学习。

讲座伊始,苏永康结合去年春季疫情时期全员在线教学情况和慕课在国内外建设发展历程,指出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将是教育的新常态,根据教育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混合式教学发展道路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他建议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创新时,要从教学范式改革着手,确立混合式教学新常态的教学理念,抓住未来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个性化和混合化的发展趋势,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分层次教学,利用VR+AI等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智慧教学。



随后,苏永康将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做了进一步对比,突出了开展混合式教学对面向不可预测未来世界的必要性。他强调,进行混合式教学,应结合真实场景问题,聚焦于核心素养、交叉学科等教学设计长期目标,秉持课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找到每门课程的“终身点”;从育人的角度,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创新利用慕课资源传授知识,将混合式教学聚焦于学生能力,尤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有效沟通和有效互动等能力的培养,将课程思政聚焦素养养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跳出知识点,使用新技术又跳出技术。



苏永康指出,混合式教学由自由的线上学习、定点有指导的线下学习和整体性学习体验三部分构成,其中,学习路径、交互影响距离、学习共同体、非正式学习等途径和因素可影响混合式教学效果。由此,苏永康为老师们展示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科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元认知策略、支架式教学等策略为手段进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全生态模型,模型强调信息技术推动的认知存在感、情感存在感、评价存在感等因素的互动与流动。苏永康对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设计师、学习工程师及学习空间等生态圈重要角色展开阐述,并讲解了全流程教学设计的要素及内涵。其中的大流程是教师从教学理论出发,构建一个教学模型,再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相关数据反馈回模型进行迭代,相关结论会进一步丰富学习理论。而小流程则分为学情与目标、内容与资源、过程与方法、平台与工具、评价与反馈等五大环节。苏永康又对混合式教学如何支撑教学创新,实现教学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提出了他的见解。



后来,苏永康结合全国高校近四十位老师的混合式创新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对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中理念、问题、目标、内容、过程、融合、评价、特色、优化等九大关键问题一一进行细致分析和阐述。他帮助老师们分辨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异同,给出了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的具体应用建议,并带着老师们一边修改教学目标一边琢磨体会。他强调活动层次感设计的必要性,强调目标、评价和活动应保持强对齐;并认为,课程教学应有明确的评价量表,注重行为数据评价、学生评价和校际同行评价,不断进行课程反思和迭代。

汉代班固有言: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基于此,苏永康将混合式教学比作一杯互相融合而又层次分明的鸡尾酒,需要经过系统训练,才能调制出一杯适应教学现状、别有风味的“鸡尾酒”。苏永康引用美国未来学家罗伊·阿玛拉“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影响,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的论断,抛出了关于如何解决大幅增加学生工作量、如何提升在线教学有效性等有待深入讨论的14个问题,进而指出,教师应范式转移理念先行、重研究型教学设计、协力打造混合生态,适应在线教学发展新常态和混合式教学大势,推动自身课程的创新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每位老师都是自己教学的设计师。老师们普遍认为,苏永康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对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理念指导和全面的操作策略与实施路径,让大家对一流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创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实践。